阿尔萨斯模型的演变历程及其背后的故事
一、阿尔萨斯模型的演变历程
1.起源:对传统游戏定义的挑战(2015年前)
阿尔萨斯-卡莱亚模型(Aarseth-Calleja Model)的核心思想源于对传统游戏本质论的反叛。传统观点将游戏视为静态的规则系统(如Huizinga的“魔法圈”理论),而挪威学者埃斯彭·阿尔萨斯(Espen Aarseth)与马耳他学者戈登·卡莱亚(Gordon Calleja)在2015年提出,游戏的本质应被理解为动态的认知与行为过程。这一阶段的关键突破在于引入维特根斯坦的“语言游戏”概念,强调游戏定义的流动性和玩家主体性。
2.模型雏形:三棱锥框架的提出(2015年)
在2015年的论文中,阿尔萨斯与卡莱亚构建了三棱锥模型,将游戏分解为四个维度:
该模型首次将玩家的动态参与作为游戏定义的核心,例如在《辐射:新维加斯》中,玩家的选择不仅改变剧情,还重构游戏世界的政治格局。
3.拓展:二阶性与元语言理论(2015年后)
模型进一步发展出二阶性特征,即它不仅描述游戏本身,还定义了“如何定义游戏”的方法论。
二、模型背后的学术故事
1.跨学科碰撞:从文学理论到游戏研究
阿尔萨斯的学术背景极具跨界色彩:
2.哲学根基:维特根斯坦与现象学的启示
模型的理论深度源于对维特根斯坦哲学的重读:
3.学术争议与影响
模型提出后引发激烈讨论:
三、典型案例对比分析
| 游戏名称 | 传统模型分析 | 阿尔萨斯模型分析 |
|--|
| 《星际争霸》 | 侧重规则平衡性与竞技性 | 玩家社区创造的“速攻流派”重塑游戏生态 |
| 《动物森友会》 | 强调社交模拟机制 | 玩家岛屿设计行为扩展游戏虚构层意义 |
| 《黑暗之魂》 | 研究难度曲线与战斗系统 | 玩家死亡机制引发的认知重构过程 |
四、启示与未来方向
阿尔萨斯模型的价值在于打破“游戏vs现实”的二元对立,
这一演变历程不仅是学术理论的突破,更折射出数字时代人类认知方式的重塑——从被动接受规则到主动参与意义生产。